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第1期
开栏语:今年是“十四五”规划收官之年,华商报推出“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”专栏。以实地走访、深入调研等形式开展专题宣传活动,聚焦省属企业相关创新实践,全面展示“十四五”时期陕西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显著成就。
9月9日,由陕西省委宣传部举办的“稳就业、稳企业、稳市场、稳预期”主题媒体行活动,带领陕西多家主流媒体走进陕西交控集团参观考察,近距离体验陕西国资国企改革过程中,在科技创新、产业孵化、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先进举措与管理经验。
科技引领
智慧交通为陕西高速装上“天眼”
陕西省交控智慧交通产业中试基地,通过联合高校、科研机构与企业,构建技术研发、人才培养与产业服务协同生态,实现了“基础研究-技术攻关-应用场景-成果产业化”无缝衔接,为智慧交通领域提供核心技术攻关与核心装备研发支撑。
“我们不再只是研发,而是把整个智慧监测链条打通——从传感器设计、生产测试、系统集成再到数字化服务,全部掌握在自己手中。”陕西高速公路工程试验检测有限公司党委书记、董事长邵永军告诉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。
秦岭是中国地理南北分界山脉,陕西境内京昆、包茂、沪陕、福银、银昆等多条高速公路穿秦岭而过,隧道安全挑战巨大,存在“幽灵堵车”等难点问题。
利用智慧交通数字化生态系统,可进行道路交通实时监测和智能预警。在道路施工、风险预警、交规制定等方面,将决策点前置,把风险控制在隐患形成之前,有效保障司乘安全的同时,大幅提高交通运行效率。
目前,基地已成功中试熟化出北斗融合定位终端、无人智慧巡检系统等8类62项产品。其中,北斗GNSS监测设备成功应用于川藏铁路项目,星翼无人机首创国内桥检建模纪录,自动卫星便携站多次跨国出海发往日本。
打通上下游
开创高端改性沥青全链条模式
在陕西交控沥青公司,先进的智能操作手臂,正将一袋袋沥青原料抓取并放置在履带上,干净整洁的生产车间鲜有工作人员,电子大屏上跳动着生产数据,从运输、生产、检测到罐装、过磅的所有流程均可实时监测与远程操作。
陕西交控沥青公司的前身是陕西公路系统内的一家物资供应企业,由于设备自动化程度低、出入库计量跑冒滴漏损耗大,曾长期严重亏损。2021年,该公司并入陕西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并实施战略重组。
“出路在哪里?”这成为摆在公司面前的一道难题。
“只做沥青贸易是死路一条,一定要做产品、做科研、做产业链!”陕西交控沥青公司董事长高贵轩告诉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,经过研判,公司确定了“国内一流高端定制沥青供应商”目标定位,整合优势资源,从单一的贸易型企业,向集沥青加工、仓储物流、贸易服务、产品研发技术服务于一体的沥青全产业链模式转型。
从亏损20多年的老企业到西北最大的沥青供应商,陕西交控沥青公司仅用了不到5年就得以实现。据悉,改革重组后的第一年,该公司就实现了现金流回正。截至今年6月,公司营收较之前增长了37倍。
目前,公司生产的改性沥青占全国市场份额的3%,产品广泛应用于全国各地高速公路、市政道路以及机场跑道等各类道路建设项目,公司员工平均薪资从3000元提升至12500元。
乡村振兴新引擎
服务区开到哪增长就到哪
记者来到陕西交控集团的“明星选手”——子午服务区,秦岭连绵的山脉映入眼帘,雾气升腾,让人备感轻松与惬意。
从宁陕到子午,从柞水到富平,陕西交控集团通过服务区转型升级,正在让高速公路服务区成为带动就业、展示文化、促进消费的多功能平台。
在陕西交控服务区,可以看到安塞腰鼓、华县皮影、凤翔泥塑、耀州瓷、武功土织布、汉中藤编等30多种非遗产品展销,品尝到甘泉豆腐干、谢村黄酒、西乡牛肉干、韩城大红袍花椒、流曲琼锅糖等非遗美食,相关产品年营收超千万元。
在宁陕服务区工作近9年的刘德琴回想起刚来这里上班时的情景。刘德琴告诉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,“我之前在家种天麻药材,一年只能挣1万多块钱。”如今月收入能达到三四千元,翻了三四倍,一个人能赚原来一家的钱!
刘德琴的经历,只是陕西交控服务区经济带动当地就业的一个微小缩影。
记者了解到,截至目前,陕西交控集团所辖服务区、停车区(含商户)在岗9000余人,其中聘用当地群众占95%以上,涵盖保安、超市收银员、餐饮服务员等多种岗位。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杨青文/图
五五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